质量监控
当前位置: 质控办首页>>质量监控>>正文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0917-3633931
  0917-3633932
办公地点: 行政楼103室
  行政楼106室

面对质量诊改,高职院校该从何做起?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8-22  浏览次数:

随着教育部“诊断与改进”相关文件的出台,不少院校已经在组织文件解读、学习研讨和方案制订。但“诊改工作如何着手”“诊改如何与学校日常工作有效接轨”等问题仍处于求索之中。诊改与评估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由外向内评价模式的“蜕变”,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走老路”或“走偏路”。因此,就诊改而言,如何准确找到着力点,并以此促进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理清思路、大胆探索、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完善。

明确三大原则

诊改是促进高职院校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抓手。从注重政府评估质量等级,转换为依靠院校自身建立保证体系来提高质量,需要我们重新理解质量的内涵,把握好三个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

一是自主性。诊改不是迎接检查,而应该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不是给院校加任务,而是为院校办学质量构建长效保障。所以,学校必须达成共识,要去除“项目情结”和“评估情结”,认清其主体责任,诊改指导方案只是给出了方向性意见,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来细化“方案”,起到有的放矢的结果。同时,质量诊改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与永恒性任务,师生员工质量观念决定着工作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提高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通过多种途径,调动追求质量提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保证的质量文化,使质量诊改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是目标性。诊改类似一种目标导向性的评价模式,诊改过程就是判断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的过程,诊改主要关注的是院校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证明达到了目标、如何改进从而确保达到目标。在推进诊改中,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完善“十三五”规划为切入点,层层制定学校总规划和各部门、各项目的分规划,并将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各部门的每个人。同时,进一步梳理部门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规范目标。

三是创新性。诊改的主要特点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个子”。诊改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标,这就需要在制定方案和推进工作时,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现成做法,要针对本校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推进。诊断与改进,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在推进诊改时,也要不断反思:这种工作机制、工作过程、工作结果,是不是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改进。

落实三项准备

在各级培训、方案制定和工作推进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觉得这项工作太宏大、复杂、理想化,不好把握,无从下手。诊改是一项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重在实践,其间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需要学校做好三大准备。

一是制度制定。只有制定好制度,才能保证诊改沿着正确的渠道良性运转。如今,还有不少学校从评价角度将诊改视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新形势下推出的评估新变种,总以迎评的思路进行诊改,亟需通过制度建设消除这些不当行为,确保诊改能按预设的路径行进。同时,教学诊改是职业学校谋求质量自我保证的新举措,工作如何开展?诊断如何着手?学校及其相关部门怎样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都需要有一个制度来予以明确、规范和保证。

二是平台搭建。当前信息化浪潮已渗透到方方面面。诊改工作也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即时采集、分析、诊断、预警。对高职诊改来说,没有数据分析和汇总,即使开展了诊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在诊改准备阶段,必须花大气力建设好数据平台,这就要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其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学校建设数据平台尤其应将重点放在软件建设上,通过宣传引导帮助教职员工建构数据意识,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数据采集的项目、时间和相关流程,通过教育治理建设数据采集队伍、数据分析队伍、数据管理队伍,利用状态数据做好趋势预测、风险防范、推动持续改进等方面工作。

三是组织建构。制度、程序、机构是建构诊断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是组织机构的建构。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仍然不够健全,一些院校把质量监控机构等同于质量保障系统,还有一些院校至今没有质量监控机构,对有效开展诊断改进工作极为不利,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另外,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没有给予基层院系足够的权力和空间。这要求在组织机构建构中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由校长牵头组建质量诊改工作小组,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流程化。诊改工作组负责制度制定和决策选择,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负责,在基层,各系是落实具体质量保障工作的执行主体,而各学院委员会则处于中间层面,发挥协调作用。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体系呈现“工”字型布局,重点在两头,中间层面在保证有效沟通效能的前提下力求精简。

抓好三大环节

工作环节就是工作项目,它是工作的切入点。完善工作环节,对于诊改来说,关键要做到三点。

一是完善计划。计划是诊断的依据,对于学校来说,试行诊改,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完善计划,即“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从诊改角度来看,完善计划一方面要确保计划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计划的诊断融入工作,要从教学诊改与教学日常管理一体化理念出发,在规划、计划制定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融入规划,特别是工作计划之中,使诊断要素的工作要求、诊断点的物化体现成为规划或计划的主要内容,要避免诊改与学校教学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使诊断与常规的教学管理从形式到内容融为一体。

二是检查反馈。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是,教学诊改中的检查反馈,不是致力于优势的发现、长处的汇集,而是目标引领下的问题导向,即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目标与现状之间差距的挖掘上,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检查标准的研制工作,只有工作目标而没有具体的检查标准,问题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也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制度重建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成为教学诊断者,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成为诊断的工作抓手。

三是着力改进。对于诊改来说,发现差距,找出问题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必须多维度做好问题发现后的改进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改进方案的论证工作。改进工作从方法论角度看有表里之分,就事论事、见招拆招式的改进工作虽然见效快,但不能真正消除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由表及里、根除病因式改进工作旷日持久、兴师动众,而且一时难以见其实效。为此须做好改进方案的论证工作,通过论证在选择出最佳方案。另一方面要做好改进效果的评价工作。改进有无效果或效果大小,不仅事关诊改全过程,而且关系到学校教职员工的士气和信心,必须做好效果的评价工作。评价不能仅凭管理者的主观印象,需要学校走出传统评价的思维惯性,围绕依据、程序和队伍做好评价工作,主动将复核纳入学校诊改工作之列。 同时,应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具有教育评价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重视发挥校外职业教育诊改专家的作用。

(本文摘自现代职业教育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控制办公室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宝福路56号   邮编:721001   电话:0917-3633931 3633932